各地培育查包養經驗壯大新興產業 精准發力蓄能成勢_中國網
原標題:政策舉措精准發力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產學研用協同推進
蓄能成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核心閱讀
聚焦商業航太產業鏈,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引入多方創新主體,推動生物製造領域聯合攻關;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助推低包養平臺推薦空經濟產業規範化發展……著眼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各地積極推出相關舉措,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北京——
延鏈補鏈強鏈
佈局商業航太
北京市海澱區建材城中路27號,銀河航太(北京)網路技術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裡,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新包養網比較一代“手機直連寬頻”通信衛星的關鍵技術攻關。
“這種衛星外形像‘飛毯’,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線,又有提供能源的太陽能板,是一種相控陣天線和太陽翼一體化的通信衛星,關鍵技術也被稱為‘翼陣合一’。”銀河航太首席技術官朱正賢介紹,天線是衛星通信系統的重點部分,“翼陣合一”技術讓衛星在擁有巨大天線的同時具備更強大的能源系統,進一步增強了傳輸信號的能力。
“商業航太技術輻射面廣、關聯產業多,可以有效帶動資訊、新材料等相關產業發展。”朱正賢介紹,目前公司的技術團隊已突破折疊壓緊、在軌二維有序展開、減緩展開衝擊等技術挑戰,正在開展高效散熱、分散式電源等關鍵技術攻關。
近年來,北京在商業航太領域積極佈局,加速形成“南箭北星、兩核多園、津冀聯動”的發展格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龔維冪介紹,北京將推動“南箭”產業聚集區連片發展,聚焦星箭製造、地面終端等方面的關鍵設備,打造先進製造產業帶;同時加快建設“北星”產業聚集區,重點聚焦衛星研製、星座運營以及空天資訊應用。“目前,北京已集聚商業航太重點企業200餘家,涵蓋火箭、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包養”龔維冪說。
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包養軌、商業火箭一箭26星成功發射、民營商業火箭實現海上發射……北京經開區已聚集航太企業50餘家,落地的民營火箭整箭研製企業數占全國的75%以上。
今年1月,由藍箭航太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VTVL—1可重複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試驗任務取得成功,驗證了多項可重複使用火箭的關鍵技術。”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昌武說,當前商業航太迎來了重大視窗期和機遇期。
瞄準原始創新,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培育發展新動能。今年年初印發的《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太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北京在商業航太領域將形成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南箭北星”產業空間格局進一步深化,建成兩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和若干特色產業園,壯大商業航太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天津濱海新區——
集聚創新資源
發展生物製造
走進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實驗室裡,副研究員楊建剛正和團隊成員聚精會神地做實驗。“最近的成果是實現了糖分子精准從頭合成,解決了糖分子立體結構方面的難題。與通過種植甘蔗等農作物提取糖分的傳統方式相比,糖的獲取時長實現了從年到小時的跨越。”楊建剛告訴記者。
天津工業生物所地處占地約8平方公里的生物製造穀。近年來,生物製造穀積極構建“平臺—企業—人才—資本—政策—組織”六位元一體的產業支撐生態,目前園區企業總數達132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70%,在高性能工業菌種等底層技術方面不斷實現突破。
這是近年來天津濱海新區積極推進生物製造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堅持育龍頭、強鏈條、建集群,濱海新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不斷融合,生物醫藥企業已達1500餘家。其中,生物製造谷培育了豐沃生物、工微生物、百葵銳、中科美甯等一批創新型企業,入駐專案涉及生物製造多個細分領域,多個項目與天津工業生物所開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天津工業生物所與250餘家企業簽署協定410項,合同金額24.6億元。
與天津工業生物所一牆之隔的,是即將交付的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據介紹,中心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內外逾50家高校院所的聯合創新網路和包括162家企業、金融機構的生物製造產業(人才)聯盟,將進一步推動聯合創新和快速轉化。中心還打造了多個高端實驗室,引進分析檢測、智慧發酵等大型設施裝備,瞄準基因合成、生物製造等領域,致力於成為天津工業生物所科技成果的主要轉化平臺。
“未來,濱海新區在生物製造領域將主要聚焦合成生物學底層核心技術及新型設備研製,推動建設生物製造食品營養與安全性技術評估體系和標準體系,完善生物元件與底盤細胞等合成生物資源庫。”天津濱海新區副區長張桂華表示。
廣東深圳——
完善政策體系
拓展包養低空經濟
裝箱、稱重、掛載、起飛……一架架搭載餐盒的無人機在統一調度下騰空而起,兩分鐘後即飛抵高架橋對面的寫字樓,自主投送、返航。在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的一處商圈,送餐無人機在高樓大廈間自如穿梭,已經成為一道新景觀。
“在這個商圈,無人機每天送出300多單外賣,中午繁忙時段,幾乎每分鐘起落一架次。”美團無人機公共事務負責人閆琰介紹,美團已在深圳開通了多條無人機航線,累計為社區、寫字樓、景區、醫院和高校提供無人機配送服務20余萬單,形成“3公里、15分鐘”社區配送模式。
事實上,無人機配送外賣在深圳已不算新鮮事。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到光明區、坪山區等地,乘坐東部通航的直升機已經成為便捷之選;從深圳市血液中心到南山區、寶安區的醫院,無人機運送血液製品的“生命通道”已經打通;在深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5G+無人機”檢測成為塔上高壓電纜終端檢測的常規操作……從風光遊覽到城市安防,從醫療救護到應急救援,從農林植保到電力巡檢,深圳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
“深圳將低空經濟列為20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場景應用為驅動,推動這一新賽道加速發展。”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民航發展處副處長趙柯介紹,深圳目前已累計開通低空航線126條,建設無人機起降點89個,2023年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60萬架次,直升機飛行量2萬架次。
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會長楊金才介紹,2023年,深圳低空經濟產值超過960億元,集聚產業鏈企業1700余家,形成了集研發、設計、製造、運行、保障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目前,深圳消費級無人機占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占比也超過50%。
低空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深圳著力從戰略層面搶抓發展先機,不斷完善相關政策體系。2017年,深圳成為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2019年,出臺辦法劃設微輕型無人機適飛空域;今年2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從基礎設施、飛行服務、產業應用、技術創新、安全管理等方面規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
趙柯介紹,目前深圳低空智慧融合基礎設施項目一期正加快建設,將初步構建起支撐低空經濟的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智慧空中交通運行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也在建設中,未來深圳將陸續開展無人駕駛航空、融合飛行驗證工作,制定低空飛行相關規則、標準、規範。(記者 王昊男 靳博 程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