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正人之風–文找九宮格共享史–中國作家網
18歲那年,俞平伯的第一首古詩講座場地《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誌》一路登載在《新青年》上,成為中國口語詩創作的前驅者之一。俞平伯21歲開端研討《紅樓夢》,與胡適一同成為新紅學的奠定人,并稱為“新紅學派”的開創人。新中國成立后,俞平伯歷任北京年夜學傳授、中國社會迷信院文學研討所研討員,開啟了紅學研討的新景象,被譽為紅學“泰斗”。
1920年,經北年夜校長蔣夢麟推舉,俞平伯和朱自清到杭州第一師范黌舍任教。固然俞平伯只在杭州任教半年就告退分開,但兩人一見如故,在杭州任教時代結下了深摯的友情,并互視為良知。1929年11月,朱自清發妻武鐘謙因病往世,朱自清單獨棲身飲食不便利,俞平伯就常常約請朱自清抵家里用餐。一段時光內朱自清的一日三餐都在俞平伯家散伙,俞平伯每月收朱自清15元散伙費,都補助到菜里,是以朱自清感到俞平伯家中伙食特殊豐富,多年后才了解此中機密。
20世紀30年月,俞平伯被中國年夜學聘為國粹系傳授,隨后不久他約請著名作家、平易近盟成員畢樹棠到中國年夜學國粹系講解“歐洲文藝思潮”課程。畢樹棠與俞平伯為近鄰,常常晤談、互傾積悰,也由此成為一面之交。因清華南遷,畢樹棠一大師生齒浩繁只能留守清華保管會。盡管生涯極端艱巨,可畢樹棠保持不任偽職,全家家教十幾口人靠其教書代課、翻譯作品保持生計。時代畢父和胞弟先后病故,可謂落井下石。俞平伯為了輔助畢樹棠,請畢樹棠給他的孩子當家庭教員,每月50元。畢樹棠曾說:“那時沒有這么高的價,簡直是濟困扶危。”這些大事,俞平伯既顧及朱自清、畢樹棠的體面,又暗地忘我互助,從中可一窺俞平伯的正人風范。
1937年北平失守后,物價飛漲,俞家因滯留北生平活日漸艱巨,果斷不與日偽一起配合的父親俞陛云一度靠1對1教學賣字為生。由於是前清探花,登門求字的人川流不息,一時難以敷衍,只好由榮寶齋代售,有時求過於供,就由俞平伯代筆。
北平失守后,周作人出任偽教導總署督辦,而俞平伯和周作人素有師生之誼。俞平伯因豐年邁白叟需求照料,不克不及闊別。此后,日寇屢次請求俞平伯與他們一起配合,均遭謝絕。若不是周作人從中周旋,他很有進班房的能夠。盡管周作人曾幾回再三請俞平伯接替他到燕京年夜舞蹈教室學國文系講解“古代散文”,俞伯均勻回信婉辭,與周作人堅持了間隔。抗克服利后,周作人以漢奸罪被捕,俞平伯不掉人倫之德,給遠在美國的胡適寫信,請他“薄其罪惡,使就炳燭之余光,遂其未竟之著譯”;此后又與沈兼士等15位傳授給公民當局首都高級法院寫信,盼望對他廣大處置,讓其能著作。
“正人養心,莫善于誠。”俞平伯的謙謙正人之風,緣于他“周急”于人的仁慈,也出自他“喻于義”的修養,更有他“坦蕩蕩舞蹈教室”的襟懷胸襟,好像他古詩《春水》中映照其人格:“日光照河水,清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