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查包養網站比較:科學治汙,水清灘淨_中國網
初春時節的福建省廈門市,海水環繞、綠樹成蔭,時有白鷺成群飛過。作為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廈門多年來把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通過保護水體,防止水源污染,走出一條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不久前,廈門進入生態環境部發佈的首批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名單。廈門何以入選?美麗的城市風光,既是畫卷,也是答案。
海漂垃圾“智”理有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潔淨的海岸環境是廈門的“生命線”。海漂垃圾是海岸線環境的“殺手”,不僅會造成海洋生態污染,還影響沙灘面貌和旅遊環境。作為中外知名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高度重視海漂垃圾的治理工作。
“智慧海上環衛系統,説明我們預測海漂垃圾的漂移軌跡和分佈區域。快艇、遠端視頻監控等技術輔助手段,包養網 花園讓海域保潔的效率大幅提高。”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秋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廈門市對海漂垃圾進行了智慧化管理。
根據海灣區域特點,廈門建立了150餘人的海上保潔隊伍,專門負責海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據瞭解,廈門將230平方千米的海域納入保潔範圍,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約3000噸。
面對大體量的垃圾搜集工作,資訊化成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陳秋茹介紹,廈門依託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所,建設了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系統。
這套系統以中國沿海港灣的水動力模型、天氣預報模型、海洋數值預報模型等為基礎,結合廈門海洋垃圾監測和防治管理需要精准開發,可以每日對入海垃圾的漂移軌跡及分佈區域進行預測,為環衛機構合理部署保潔力量和海漂垃圾的攔截清掃工作提供參考。
同時,海上保潔隊在作業中會持續回傳海漂垃圾分佈資料,使模型得到不斷優化。此外,廈門還在沿海重點岸段安裝視頻監控,利用人工智慧自動識別海漂垃圾。
“廈門在海漂垃圾治理理念、模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標本兼治,實現了垃圾海上收集、陸上處置。”陳秋茹說。福建省生態環境廳資料顯示,2022年至2023年,廈門海漂垃圾密度連續兩年全省最低。
為水系統“疏通經脈”
除了截汙減排,為水系統“疏通經脈”也是廈門降低海洋污染的重要一環。
在廈門市筼簹湖畔新建的南湖公園西園,記者看到,公園綠植搖曳、湖水碧波蕩漾。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豔豔告訴記者,看似尋常的公園地下,藏著一座2.5萬立方米的調蓄池。這個調蓄池是實現廈門島污水“包養零排放”的重要托底工程。它的容積相當於10個標包養網心得准游泳池,主要用於儲存初期雨水,減少入湖污染物。3年來,廈門建成投用22座調蓄池,新增調蓄能力18.5萬噸。
同時,廈門還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動力,建設了6.5公里的包養“西水東調”海水輸送管。以筼簹湖流域為例,漲潮時,海水進入筼簹湖;退潮時,湖水排入大海,總體上實現了水體的交換和迴圈。
2020年,廈門提出實施“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進社區”的源頭雨汙分流“三步走”治理模式,全面改造城市排水管網。截至目前,廈門已累計完成688公里市政污水管網的新建和改造工作。
王豔豔說,改造工程引入專業排水公司作為“排水管家”進駐社區,從源頭處解決管網缺失、錯接混接、管道淤堵等城市治汙痛點,使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經過專業處理後的城市生活污水,尾水提升到地表水類IV類水質標準,不僅被用於城市其他區域生態補水工程,還改善了河流湖庫的水環境。
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是污水治理改造的顯著受益村。翔安區屬於乾旱缺水地區,而大宅村作為特色“果園村”,火龍果、胡蘿蔔種植產業規模大,農作物灌溉用水需求高。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處長李志欽告訴記者,過去農村污水治理不到位,當地對生活污水只能進行末端截流。每到夏季高溫,排放到溝渠中的生活污水不僅氣味難聞,還會滋生蚊蟲,給村民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如今,通過管網“一張圖”,全村實施“源頭截汙三根管”,對衛生間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池污水採取入戶收集、分類收集,從根源上化解了排汙難題。大宅村還將污水治理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機結合,將達標尾水資源用於火龍果種植灌溉,構建污水固廢全利用零排放體系。
“溝渠不臭了,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火龍果產業也越來越旺了。”大宅村富美大宅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海雲說,現在村裡打造了十幾種火龍果衍生加工品,並依靠火龍果產業發展鄉村旅遊。如今,大宅包養村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前來休閒娛樂。